编者按:从2003年8月以来,学校主体搬迁哈尔滨已经二十年的时间。二十年前,学校完成了从边陲小城鸡西到省会城市哈尔滨的主体搬迁,抒写了在困境中攀缘的奋斗史,在蜕变中腾飞的创业史,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家国情怀史。二十年后的今天,当你徜徉在科大校园,感受惬意的学习生活之时,当你站在教室窗前,欣赏松江风光如画的美景之时,你可知这一份舒适与安逸的科大美景浸润着多少奋斗历程,凝聚着多少科大人的汗水、泪水乃至生命之光。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弦歌不辍,薪火相传。科大人在曲折中自强不息,在发展中创业创新,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,始终牢记初心使命,传承着陈郁精神、太阳石精神、劲牛精神,以不断奋进的脚步,书写着历史,创造着辉煌。我们回眸凝望,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。通过对学校主体搬迁这段峥嵘岁月的回顾,再现科大人自强不息的创业画面,致敬那些为科大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,让每一名师生将科大精神永远传承下去。
今天推出【主体搬迁二十年 科大精神永承传】第二期——两地办学期间的“大金龙”。
2001-2003年,随着学生的陆续入住,大批鸡西校区的教职工也随之来到哈尔滨校区,学校开始了“两地办学”模式。为更好兼顾两个校区的工作,学校开通了“大金龙”通勤车承载着教师往返于鸡西和哈尔滨两地。“大金龙”通勤车见证了一幕幕感人瞬间。很多教师、干部、职工无怨无悔地把家扔在了鸡西,他们中有的新婚宴尔就天各一方,有的丢下老人和孩子,夫妻双双到新校区工作。校区刚刚兴建,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,但所有先期来校区的工作人员都主动一一克服,很多机关干部和后勤职工主动把床铺让给一线教师,把宿舍搬到了办公室里。为了保证两地办学,为了实现主体顺利迁移,广大教师牺牲了诸多个人利益。在鸡西校区办公楼前“大金龙”通勤车即将发车时,丈夫送妻子、妻子送丈夫,孩子依依不舍,甚至是哇哇大哭,但我们的教师眼含热泪毅然登车出发,这期间的酸甜苦辣,大家无怨无悔。“大金龙”承载着科大人的光荣与梦想,科大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攻关、特别能奉献的哈校区建设之歌。在哈校区建设中形成的劲牛精神是科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科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,将激励一代代科大人永远保持坚忍不拔、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,永远保持敬业奉献、开拓创新的奋斗韧劲。



今天,让我们重温时任副校长张凤武于2003年6月创作的《“大金龙”我爱你》,沿着一代人奋斗的足迹,全面推动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,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努力创造不负历史、不负时代、不负师生的新业绩。
《“大金龙”我爱你》
松花江,鸡冠山,
“金龙”穿梭一线牵。
牵启创业理念新校园,
牵手天伦亲情共婵娟。
长长的纤丝,
久久的思念,
如腾的航船,
深深的爱恋……
爱你,迎你——
英雄小憩还家园。
久别相思情更真,
妻儿怨消心灿烂。
电波已载千千语,
而今还有万万言。
为夫为父为事业,
两情相守夜无眠。
爱你,送你——
战友为谁离家园?
儿行千里母担忧,
爹行千里儿想念。
将士疆场洒热血,
苦累更有思乡伴。
一路平安情何限,
挥手无言泪已弹?
融在你的胸怀里——
博大深邃,纳百川,润心田。
志同道合,文化积淀,
路慢慢,景无限,跨越万重山。
五十六年边城垂青史,
四万学子出摇篮。
开新宇,披肝胆,偿夙愿,
汗洒江畔续诗篇!
松花江,鸡冠山,
春风秋雨总相关。
时代高速路越走越宽广,
乾坤相思情越酿越香甜。
长长的纤丝,
久久的思念,
永远的航船,
永远的爱恋……